Raji细胞是一种源自人Burkitt淋巴瘤的B淋巴细胞系,由Pulvertaft于1963年从一名11岁尼日利亚男孩的颌骨肿瘤中分离建立。作为Epstein-Barr病毒(EBV)阳性细胞系,Raji细胞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成为血液肿瘤研究和免疫学实验的重要工具。
形态与标志物:悬浮生长的圆形细胞,表达B细胞标志物(如CD19、CD20),但表面免疫球蛋白(sIg)表达缺失,提示其分化阻滞。
EBV关联:携带EBV基因组(潜伏Ⅲ型感染),可激活病毒复制周期,常用于EBV致病机制研究。
遗传特征:存在MYC基因易位(如t(8;14)),这是Burkitt淋巴瘤的分子标志,导致细胞周期失控。
肿瘤研究:用于探究B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药物筛选及放疗/化疗敏感性测试。
免疫学实验:作为抗原呈递细胞模型,研究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或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
病毒学:EBV潜伏感染和裂解复制的调控研究,以及抗病毒药物开发。
在RPMI-1640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中生长迅速,倍增时间约24小时,需定期传代维持密度在1×1051×105至1×1061×106 cells/mL之间。
支原体污染:需定期检测,避免实验偏差。
表型稳定性:长期培养可能导致遗传漂变,建议低温保存早期代次细胞。
Raji-DCSIGN:转染DC-SIGN的变体,用于树突状细胞研究。
Raji-Luc:携带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用于体内外成像实验。
Raji细胞凭借其明确的遗传背景、EBV相关性及易于培养的特点,持续为淋巴瘤治疗、免疫疗法和病毒-宿主互作研究提供关键数据,是生物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模型之一。
国内免费技术支持:021-34556080
邮箱:info@biobaiye.com
业务咨询:18121041631(微信同号)
业务QQ:3922903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