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L-12小鼠正常肝细胞
货号:BY-0681
品牌:乾思细胞
规格:T25瓶
目录价:询价
商品详情 相关下载

AML-12 小鼠正常肝细胞:特性、应用与研究价值

AML-12 细胞是源自 C57BL/6J 小鼠的正常肝细胞系,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通过永生化技术构建,因其接近原代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成为肝脏生理、病理及药物代谢研究的重要工具。以下从细胞特性、培养要点、应用场景及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介绍。

一、细胞特性与生物学背景

  1. 起源与永生化
    AML-12 细胞来源于 C57BL/6J 小鼠的正常肝细胞,通过转染 SV40 病毒大 T 抗原实现永生化,保留了肝细胞的典型形态和功能特征,如上皮样贴壁生长、多边形细胞形态及清晰的细胞间连接。
  2. 功能特征
    • 代谢能力:表达多种肝脏特异性酶,如细胞色素 P450 家族(CYP1A2、CYP2B10、CYP3A11 等)、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和谷胱甘肽 S - 转移酶(GST),可模拟肝细胞的药物代谢和**功能。
    • 合成能力:能合成白蛋白(Albumin)、转铁蛋白(Transferrin)等肝脏特异性蛋白,维持正常肝细胞的分泌功能。
    • 信号通路:保留肝细胞膜表面受体(如胰岛素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及相关信号通路,适用于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3. 核型与稳定性
    该细胞系核型接近正常小鼠肝细胞(2n=40),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可稳定传代 50 代以上,且功能特性无显著衰减,适合长期实验需求。

二、培养条件与操作要点

  1. 培养基组成
    推荐使用 DMEM 高糖培养基(含 4.5 g/L 葡萄糖),添加 10% 胎牛血清(FBS)、1% 非必需氨基酸(NEAA)、1 mM 丙酮酸钠、100 U/mL 青霉素 - 链霉素,及关键生长因子组合(5 μg/L 胰岛素、5.5 μg/L 转铁蛋白、5 ng/L 硒酸钠,即 ITS-G)。
  2. 培养环境
    需在 37℃、5% CO₂的湿润培养箱中孵育,贴壁密度达 80%~90% 时进行传代,消化液推荐使用 0.25% 胰酶 - EDTA,消化时间控制在 2~3 分钟,避免过度消化损伤细胞。
  3. 质量控制
    • 支原体检测:定期通过 PCR 或荧光染色法检测,确保无支原体污染。
    • 功能验证:可通过检测白蛋白分泌水平或 CYP 酶活性,验证细胞功能完整性。

三、应用场景与研究进展

  1. 肝脏疾病建模
    •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通过高脂培养基或棕榈酸诱导脂质堆积,模拟肝细胞脂肪变性,研究 PPARγ、AMPK 等信号通路在脂肪代谢中的作用。
    • 肝损伤与修复:利用 CCl₄、APAP(对乙酰氨基酚)等肝毒素诱导氧化应激模型,探讨 Nrf2、NF-κB 等通路在肝损伤中的调控机制。
  2. 药物代谢与毒性评估
    • 代谢酶诱导 / 抑制:通过检测 CYP 酶活性变化,评估药物(如利福平、酮康唑)对肝脏代谢功能的影响,助力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 肝毒性筛选:对比 AML-12 细胞与肝癌细胞系(如 HepG2)的毒性反应,筛选潜在肝毒性化合物,降低临床前研究风险。
  3. 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 糖脂代谢:通过胰岛素刺激实验,研究 PI3K/Akt 通路对葡萄糖摄取和糖原合成的调控,或通过油酸处理探讨脂质合成与 β- 氧化的平衡。
    • 胆汁酸代谢:利用法尼醇 X 受体(FXR)激动剂 / 拮抗剂,分析胆汁酸合成关键酶(如 CYP7A1)的表达变化。
  4. 新型疗法开发
    • 基因编辑:通过 CRISPR-Cas9 系统敲除 / 过表达特定基因(如 PNPLA3、TM6SF2),研究遗传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 纳米药物递送:利用 AML-12 细胞评估肝靶向纳米载体的摄取效率及毒性,优化药物递送系统设计。

四、局限性与替代模型

尽管 AML-12 细胞具有接近原代肝细胞的优势,但其永生化特性可能导致部分基因表达与体内肝细胞存在差异(如某些肝特异性转录因子表达水平下调)。因此,在需要更真实模拟体内微环境的研究中,可结合原代肝细胞、肝组织切片或类器官模型进行验证。

AML-12 细胞凭借其稳定的生物学特性和便捷的培养条件,已成为肝脏研究领域的经典工具。随着单细胞测序、空间组学等技术的发展,结合 AML-12 细胞的功能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肝脏生理病理的分子机制,为肝病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更精准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