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2小鼠杂交瘤细胞
货号:BY-1185
品牌:乾思细胞
规格:T25瓶
目录价:询价
商品详情 相关下载

3D2 小鼠杂交瘤细胞概述

一、基本定义与来源

3D2 小鼠杂交瘤细胞是通过细胞融合技术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分泌细胞系,命名中的 “3D2” 通常代表96 孔板筛选时的克隆位置(第 3 板 D2 孔)。该细胞由免疫小鼠的脾 B 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如 SP2/0 或 NS0)融合而成,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特异性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诊断试剂开发及抗体药物筛选等领域。

二、生物学特性与培养条件

  1. 细胞形态与生长特性
    • 形态特征:显微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以悬浮生长为主,部分克隆可能轻微贴壁;细胞大小均一,核质比高,分裂期可见多核现象。
    • 生长动力学:对数生长期为 24~48 小时,适宜接种密度为 5×10⁴~1×10⁵ cells/mL,*大耐受密度约 1×10⁷ cells/mL,需定期传代避免密度过高导致凋亡。
    • 培养环境
      • 培养基:常用含 10% 胎牛血清(FBS) 的 RPMI 1640 或 DMEM 培养基,可添加 1% 非必需氨基酸、丙酮酸钠或 HEPES 缓冲液提升细胞活力;
      • 培养条件:37℃、5% CO₂、饱和湿度,建议每 2 天半量换液或根据细胞密度调整换液频率。
  2. 抗体分泌特性
    • 亚型鉴定:需通过 抗体亚型检测试剂盒 确定(如 IgG1、IgM 等)。例如,若 3D2 靶向病毒表面抗原(如新冠病毒 S 蛋白),其亚型可能为 IgG2b,适用于中和实验或胶体金试纸条开发。
    • 滴度与纯化:培养上清抗体滴度通常为 0.5~5 μg/mL,经 Protein A/G 亲和层析纯化后纯度可达≥95%,适用于 ELISA、Western blot 或免疫组化(IHC)等实验。
    • 稳定性:连续传代 15~20 代后需验证抗体分泌一致性,建议液氮冻存原始克隆(每管含 5×10⁵~1×10⁶ cells)以避免遗传漂变。

三、制备与鉴定流程

  1. 关键技术步骤
    • 免疫方案:选择 6~8 周龄 BALB/c 或 C57BL/6 小鼠,通过腹腔注射目标抗原(如重组蛋白、肿瘤细胞裂解物或细菌多糖),间隔 2~3 周加强免疫 2~3 次,末次免疫后 3 天取脾脏。
    • 细胞融合
      • 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按 8:1~10:1 比例 混合,用 PEG 4000 诱导融合,通过 HAT 培养基 筛选(未融合细胞死亡,杂交瘤细胞存活);
      • 融合效率约为 10⁻³~10⁻²,阳性克隆率依赖于抗原免疫原性及筛选方法(如 ELISA、流式细胞术)。
    • 克隆化与筛选:采用 有限稀释法(0.5~1 cell / 孔)或单细胞分选技术获得单克隆,通过间接 ELISA 或斑点杂交筛选高亲和力克隆(如 3D2),并经亚克隆验证稳定性。
  2. 鉴定与质控内容
    • 抗体特异性验证
      • ELISA:检测上清与目标抗原的结合活性,设置阴性对照(未免疫小鼠血清)和阳性对照(已知抗体);
      • 功能实验:通过中和实验验证抗体生物学活性(如抑制病毒感染细胞),或通过免疫荧光(IF)检测抗原定位。
    • 细胞身份确认
      • STR 分型:比对 ATCC 等数据库确认细胞系无误,排除 HeLa 等常见交叉污染;
      • 染色体核型分析: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通常为 80~110 条(脾细胞 40 条 + 骨髓瘤细胞 40~70 条),可通过吉姆萨染色观察异倍体特征。
    • 污染检测:定期进行支原体 PCR 检测(如 Mycoplasma Plus PCR Kit),并进行细菌 / 真菌培养,确保无外源污染。

四、应用场景与技术拓展

  1. 单克隆抗体的典型应用
    • 基础研究工具:3D2 分泌的抗体可作为特异性探针用于细胞信号通路研究。例如,若其靶向转录因子 NF-κB,可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分析蛋白互作网络。
    • 诊断与治疗开发
      • 体外诊断:用于开发化学发光试剂盒(如肿瘤标志物检测)或流式细胞术抗体(如免疫分型);
      • 治疗探索:抗体可偶联化疗药物(如阿霉素)构建 ADC(抗体 - 药物偶联物),或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增强抗肿瘤免疫。
  2. 细胞工程与改造策略
    • 荧光标记与示踪:利用 CRISPR-Cas9 技术 敲入荧光蛋白基因(如 GFP),实现活细胞体内成像(如在肿瘤模型中追踪抗体分布)。
    • 双特异性抗体开发:通过二次融合或基因工程手段,构建分泌双抗的细胞系(如同时识别 CD47 和肿瘤抗原),解除肿瘤细胞的 “别吃我” 信号。
  3. 规模化生产优化
    • 采用 无血清培养基(如 HyClone SFM4CHO)和 波浪式生物反应器 进行悬浮培养,通过优化葡萄糖浓度(2~4 g/L)和谷氨酰胺(2~4 mM),可将抗体产量提升至 500~800 mg/L,满足工业级生产需求。

五、保存与质量控制要点

  1. 冻存与复苏技术
    • 冻存液配方:90% FBS + 10% DMSO(或无血清冻存液),细胞密度调整为 1×10⁶~2×10⁶ cells/mL;
    • 降温程序:-80℃过夜后转入液氮,复苏时 37℃水浴快速融化(<1 分钟),台盼蓝染色检测存活率应≥85%。
  2. 质量监控核心指标
    • 细胞活性:活细胞比例需>90%,死细胞释放的乳酸脱氢酶(LDH)可能干扰功能实验结果。
    • 抗体效价与亲和力:间接 ELISA 效价需稳定在 1:10⁴~1:10⁵,亲和力常数(KD)可通过 BLI(生物层干涉技术)测定,通常需<10⁻⁹ M。
    • 遗传稳定性:每 10 代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若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如<80 条),需复苏原始冻存株。

六、注意事项与挑战

  1. 表位竞争与交叉反应:若多个克隆(如 3D2、3D3)靶向同一抗原,需通过表位作图(如 ELISA 竞争法)筛选非重叠表位抗体,避免夹心检测时的空间位阻。
  2. 人源化改造需求:鼠源抗体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引发 HAMA 反应,可通过CDR 移植技术全人源抗体库筛选制备人源化或全人源抗体,降低免疫原性。
  3. 低血清驯化技巧:对于血清依赖型克隆,可采用逐步降血清法(每周降低 2% FBS)结合添加剂(如胰岛素、转铁蛋白)诱导适应无血清培养基,减少批次间差异。

3D2 小鼠杂交瘤细胞作为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核心工具,其应用需结合具体研究目标进行优化。随着合成生物学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该细胞系在精准医疗和新型抗体疗法中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